Sunday, May 13, 2007

意識型態咖啡館

遇到意識形態咖啡館,完全是一次偶然,原本是想找些咖啡的影像資料,想為建構中的部落格找些「裝飾」的素材,結果在 Google 的牽線下,品嚐了比雙倍濃縮 Espresso 還要提神醒腦的強效咖啡因,反倒把原先裝修部落格的任務暫時拋在腦後。

館主目前是在大學教授經濟學的老師們(有兩位館長),部落格的文章涵蓋了教育、經濟、兩岸、人口家庭、教書匠言等題材,目前首頁(2007/5/13)上正好有幾篇和生涯選擇有關的文章。拜讀之後,覺得應該留下一點紀錄,讓自己未來可以重新思索回味。

這幾篇和生涯有關的文章簡述如下:

回覆小咖(一):社團,值得嗎?

在職場中,常有 Do the right thingDo the thing right 的討論,將討論融入這樣的 context ,問題的脈絡就清楚許多。參與社團,究竟是不是值得( right thing ?),或者什麼才是把社團學分修好的作法(do the thing right)?我不想複述作者的看法,有興趣的人自己去咖啡館走一趟,是最好的品嚐辦法。

不過,文中有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例子,特別值得一提:

大學生在社團參與中一個常犯的錯誤就是「混淆工作夥伴與交朋友,所以常常把工作上遇到的問題,不是訴諸客觀的專業規矩或工作倫理予以解決,而是訴諸私人友誼,甚至把工作上的歧見,視為對於友誼的考驗」。

很難將事實和情緒分離,總是在不恰當的時間將將公事與私誼混在一起處理,似乎是我們這個文化圈的「通病」,不論年紀大小,都是難以避免的。在職場中待過一陣子的人都明瞭,這是一輩子的課題。不論有沒有社團經驗,在「體驗」過程中遇到什麼,越早認清這個問題,對於職場生涯絕對是有利的。

回覆小咖(二): 讀研究所有什麼好處?

作者分析,讀研究所有以下幾個好處

  • 訊號作用
  • 重新洗牌
  • 能力訓練
  • 較高薪資
  • 轉換跑道
  • 身份標誌

所以,去考就對了?

回覆小咖(三):不讀研究所不行嗎?

機會成本是經濟學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讓我們回到經濟學原理:決策要考慮的成本是機會成本。一件事情的好處,就是如果你選擇不去做這件事情的機會成本—如果這件事情是你所有其他可能選項中的最佳選項的話。基本上,如果你畢業後選擇了讀研究所以外的道路的話,我們可以把「念研究所」視為是你放棄的選項中的最佳選項。而你不念研究所的成本有多高,當然就是視你去讀研究所的話,可以產生的好處有多大而定。

每個人都有個人唯一(unique)的處境,因此有不同的(機會)成本結構,要不要做一件事,最重要還是自己想要什麼?作者提出了一個簡單的檢驗準則,你想在三十歲的時候變成什麼樣子?很多人沒有搞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問號?

回覆小咖(完):讓生涯願景決定你要不要考研究所

經濟學家的拿手把戲 The Other Hand ,在這幾篇文章裡處理得非常精彩,完全不討人嫌。作者善於把問題的框架清楚的勾勒出來,然後以流暢的文字把框架裡每個關鍵完整的交代。不論讀者是否面對讀研究所抉擇,這樣的討論架構,都是值得閱讀、思索、並進而受益的。我不擬重抄一遍作者的文字,如果對於問題的討論有興趣的人,真的還是自行移駕咖啡館一遊才好。

作者介紹了幾個可能對讀者有用的 URL,有興趣的人不妨去這底下幾個網址瞧瞧。

在讀者回應區,有人推薦了這兩個網址,也值得看看:

*** 也算結論 ***

一口氣,看完這幾篇文字,突然有個想法,剛獲得人事權,新出爐的年輕經理人,應該要仔細讀讀這幾篇文章,對於該如何運用行使剛取得的「責任」與「權力」,應該會更有把握些。

以我的年紀,念不念研究所已經不是我的「選擇題」,這幾篇文章不是我目前最關心的課題,只是正巧首頁上呈現了這幾篇文章,就偷個懶,只摘記下首頁的一點點微薄心得。其實,我真正喜愛的,還是文章的說理與架構,這年頭,要找到說話清楚明白的人,實在比想像中難哪。

附帶一提,我很喜歡咖啡館的素雅裝潢,希望我自己的部落格也可以有這樣的水準,布置清爽宜人,文字清楚俐落。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 林徽因 · 馬雁散文集 · 蓮燈 ~ 馬雁 在她的散文《高貴一種,有詩為證》裡,提到「十多年前,還不知道林女士的八卦及成就前,在期刊上讀到別人引用的《蓮燈》」 覺得非常喜歡,比之卞之琳、徐志摩,別說是毫不遜色,簡直是勝出一籌。前面的韻腳和平仄的處理顯然高於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