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September 30, 2009

關於 Noise 的隨想與牢騷

看到推特(twitter.com)裡一段關於推薦系統的對話很有意思,所以順著這個思路「胡思亂想」了一下,於是順手寫下這些發散的不成系統又有些矛盾的東西:


首先,做系統的人始終要面對一個嚴峻課題,消費者做任何舉動都不需要向系統解釋他(她)的意圖,所以系統從數據裡找出的推論模型,只能有限度的猜測他(她)的下一個行動。人是會變的,許多論文裡總是提到消費者可能因為年齡(人生進入不同階段)而改變喜好的例子,日常生活裡我們也常看到因為消費者因為送禮(比如親戚朋友生日)而改變平常消費習慣的情形,至於因為有新的興趣或業務需求,消費內容與歷史紀錄大相逕庭更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像這樣的消費方式,要怎樣才算(或不算)是噪訊(noise)呢?系統又從何判斷那些數據應該重視,那些應該忽略?

還有我們也常聽說把帳號借給朋友使用的情形,系統要怎樣才能判斷出如此 diversified 的消費習慣不是消費者人格分裂使然? (至於所謂 diversity ,則是推薦系統主動推薦與平日消費習慣不同的品項,期望能造成意外之喜,則是另外一個課題了!)

當然若某種消費內容逐漸增多,演算法必然會有所反應,逐漸調整模型。這應是 @hendgm 所說,若次數多了就不再是噪訊的道理吧。

這篇純粹是灌水的牢騷文,請讀者諸君萬深究。

Tuesday, September 8, 2009

Where do people show their true feelings?

沒有交代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的一張圖,不知道是那位大神的大作,人們在網際網路上比在教堂告解時更易真情流露?有點意外,似乎又蠻合理的結果,或許真情流露的前提是「匿名」吧?

其實,我覺得製作這張圖的工具 - Graph Jam Build更有意思,有時間應該來玩玩。

Posted via web from imrchen's posterous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 林徽因 · 馬雁散文集 · 蓮燈 ~ 馬雁 在她的散文《高貴一種,有詩為證》裡,提到「十多年前,還不知道林女士的八卦及成就前,在期刊上讀到別人引用的《蓮燈》」 覺得非常喜歡,比之卞之琳、徐志摩,別說是毫不遜色,簡直是勝出一籌。前面的韻腳和平仄的處理顯然高於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