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力邀我對他公司的研發部門的管理制度提供意見,但我覺得沒有充分理解之前指手劃腳是件很危險的事情,所以只答應大家一起坐下來先聊一聊。在溝通的過程中,我覺得在過去幾年,這團隊已經摸索和磨合出一套團隊的運作機制,運轉的還不錯,只是熱愛技術的團隊缺少一點歸納整理 daily practice ,進而再優化的意識,我覺得這不是太嚴重的問題。
在聊天中,我感受到技術主管對於技術的熱情和期望擺脫管理細節的熱切,不禁想起前陣子看過的一篇文章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CTO and a VP Engineering,作者 Mark Suster 用管理流程和技術能力兩個維度,把技術團隊的所需的管理角色,定位在不同的象限裡(見下圖)。管理這回事,沒有「絕對」 的標準答案,必須依照關鍵人物的專長、優缺點做調整,Mark Suster 建議的 Team Matrix 可以作為參照和思考的輔助。 。
-------
延伸閱讀:
Thursday, July 29, 2010
Wednesday, July 28, 2010
Media Economics? 其實是自找罪受
《What Would Google Do?》 的作者Jeff Jarvis 說,Umair Haque 的簡報《新媒體經濟學》是影響掀起長尾旋風的Chris Anderson (和之後與 Anita Elberse間的挑戰對話 )的重要學術文獻之一。
到網路上找出這份文件,乖乖, 107 頁的簡報,在電腦上讀起來真是好吃力!
(有股 Read It Later 的衝動...)
到網路上找出這份文件,乖乖, 107 頁的簡報,在電腦上讀起來真是好吃力!
(有股 Read It Later 的衝動...)
More is less?
選擇是人生中最艱難的挑戰,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如何在各種情境做正確的選擇,依照 Murphy's Law,不管你選擇在那個服務窗口排隊,你選擇的隊伍一定最長最慢;當你擁有眾多的選項可以選擇,事情變的更為麻煩,所謂「亂花漸欲迷人眼」,因為選擇太多,不知道要選哪個才好。
心理學家 Mark Lepper 及 Sheena Iyengar 曾經針對這種現象做了一個有名實驗,這幾位心理學家在加州的一個超級市場裡設置了果醬試吃攤位,參與試吃的消費者分成兩組,一組提供 6 種口味,另一組則提供24種口味,試吃的消費者可以得到購買果醬的折價券。研究人員發現,試吃6種口味的消費者,購買果醬的總消費金額遠遠超過試吃24種口味的消費者。這兩位學者將實驗結果整理後撰寫論文 When the choice is demotivating: Can one desir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於章於2000年發表在美國心理學會期刊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Barry Schwartz 用禪味十足簡潔有力的「多即是少(More Is Less)總結這種情形,他在《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引用上述實驗,作為多即是少的強力佐證。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太多選擇而無所適從,甚至因而做了錯誤決策的Analysis Paralysis 情形更是俯拾皆是。
但是也有人對這個已經被許多人深信的「偈語」提出挑戰,Tim Harford 去年底在 Financial Times 上發表的 Given the choice, how much choice would you like? 和 AAAS EruekALert! 服務刊出的新聞 Too many choices? New study says more is usually better,都提到學者Benjamin Scheibehenne、Peter Todd 和 Rainer Greifeneder 所做的研究 - Can There Ever Be Too Many Op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Choice Overload。
Tim Harford 在報導中說:Scheibehenne 做了十個實驗,實驗結果顯示,更多選擇並沒有對受測者造成困擾。甚至研究者還預言,如果進一步探討,答案應該是沒有影響 。
究竟 More is Less 有沒有道理呢,這還真是個有趣的問題呢!
心理學家 Mark Lepper 及 Sheena Iyengar 曾經針對這種現象做了一個有名實驗,這幾位心理學家在加州的一個超級市場裡設置了果醬試吃攤位,參與試吃的消費者分成兩組,一組提供 6 種口味,另一組則提供24種口味,試吃的消費者可以得到購買果醬的折價券。研究人員發現,試吃6種口味的消費者,購買果醬的總消費金額遠遠超過試吃24種口味的消費者。這兩位學者將實驗結果整理後撰寫論文 When the choice is demotivating: Can one desire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於章於2000年發表在美國心理學會期刊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Barry Schwartz 用禪味十足簡潔有力的「多即是少(More Is Less)總結這種情形,他在《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引用上述實驗,作為多即是少的強力佐證。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因為太多選擇而無所適從,甚至因而做了錯誤決策的Analysis Paralysis 情形更是俯拾皆是。
但是也有人對這個已經被許多人深信的「偈語」提出挑戰,Tim Harford 去年底在 Financial Times 上發表的 Given the choice, how much choice would you like? 和 AAAS EruekALert! 服務刊出的新聞 Too many choices? New study says more is usually better,都提到學者Benjamin Scheibehenne、Peter Todd 和 Rainer Greifeneder 所做的研究 - Can There Ever Be Too Many Options?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Choice Overload。
Tim Harford 在報導中說:Scheibehenne 做了十個實驗,實驗結果顯示,更多選擇並沒有對受測者造成困擾。甚至研究者還預言,如果進一步探討,答案應該是沒有影響 。
After designing 10 different experiments in which participants were asked to make a choice, and finding very little evidence that variety caused any problems, Scheibehenne and his colleagues tried to assemble all the studies, published and unpublished, of the effect. The average of all these studies suggests that offering lots of extra choices seems to make no important difference either way.
究竟 More is Less 有沒有道理呢,這還真是個有趣的問題呢!
Saturday, July 17, 2010
Saturday, July 10, 2010
Wednesday, July 7, 2010
Sunday, July 4, 2010
Subscribe to:
Posts (Atom)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 林徽因 · 馬雁散文集 · 蓮燈 ~ 馬雁 在她的散文《高貴一種,有詩為證》裡,提到「十多年前,還不知道林女士的八卦及成就前,在期刊上讀到別人引用的《蓮燈》」 覺得非常喜歡,比之卞之琳、徐志摩,別說是毫不遜色,簡直是勝出一籌。前面的韻腳和平仄的處理顯然高於戴...
-
我向來不是很關注 Conference 的訊息,但是這學期開學後,一個月內接連聽到好幾個老師談他們對學術會議「 價值 」的看法,促使我反省原先的態度,所以這幾天作了一點功課。我發現下面三個 Conference Ranking 的列表頗有參考價值,抄錄於後,一則是備忘,再則分享給...
-
這是很多年前的舊文了,最近有些網友找到這篇文章,於是有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對話,我記錄在下面兩篇文章,如果您有興趣,也歡迎看看這些簡短的記錄,批評指教。謝謝。 如何評估推薦系統(二) 記一次推薦系統對話 ----- 任何工作,包括學術研究與商業專案,都必須有衡量成績...
-
最近,有個朋友接了個不大不小( 不是 quick and dirty 的小案,但也不是可以讓供應商穿金戴銀的數字,所以叫做不大不小 )的系統開發案,甲、乙雙方為了文件交付標準,起了不小的爭執。經過協調,最後兩方都同意不用 CMMI 的標準(天曉得什麼是 CMMI 文件標準),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