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度的第一次國中基測剛結束,媒體的文教版和社會版,一如往年,馬上就有分數預估和「
要不要」參加第二次基測的「攻略」建議等等的文章。原本認為這些都是每年照例的應景文章,無非就是些
老生常談而已,比如可以補償意外或是臨場失常,或是多一個月時間可以準備,成績應當會有所提升;也有人從心理的疲乏著手,覺得不必讓考生這麼辛苦,再來一次,結果未必會更好等等。
不過,在
國語日報看到一篇關於過去統計資料的報導後,突然覺得這是個有趣、值得琢磨的問題。因為自己的迷糊,竟然把報紙丟到回收紙箱裡,再也找不回來。所以透過網路,想找到文章的原始依據,順道看看還有沒有更深入的資料和探討。
讀了些網路上找到的資料之後,越看越覺得這個問題的深度,遠超過自己原先的考慮。
再給自己一次機會既然是要不要的命題,當然有正反兩種意見。贊同的大致以「再給自己一次機會,為什麼不好好把握」為主軸,有些名為新聞,骨子裡實則為補習班張目的置入性行銷,當然也充分表達了他們的立場。
我覺得真正有意思的,是在
網路城邦找到
一篇文章,是一位家長的現身說法,還提出了
武陵高中的統計資料,作為佐證。我不知道武陵是否有公開這樣的資料,所以我對這位家長的背景有點好奇。
Dear bju,
非常贊成您的說法,我女兒第一次考了268,原本想90%可以上武陵 (學校老師們,報上社論,也都認為今年錄取分數會降低,加上她國英都滿分,要比分數應也佔優勢),因此她不願再考第二次,我們也就尊重她的選擇!哪知,第 二次會考得如此簡單,說會等化計算,似乎也並沒如此!放榜結果,是上了桃中,雖第二次基測PR值公佈後,已有心理準備,但真的是好失望,也很難過!!
宜蘭縣立文化國中,則在學校的網站,公布了一份『
從學測及寫作命題趨勢分析談教師效能教學』歷程記錄,主講人是台灣師大心測中心張道行研究員,在會議過程中有一段關於第二次基測的問答:
(3)第二次基測會比較簡單還是比較難?
答:不一定,但是第二次基測的平均分數通常比第一次高,推測原因是第二次基測的準備時間較長,唸得比較熟。
(4)要不要鼓勵學生考第二次?
答:視學生經濟狀況及鬥志而定。
(5)PR值與量尺分數有何不同?
答:第二次PR值沒有意義,僅供參考(由於部份考生未參加第二次基測);考生個人可以「總分」來比較是否進步。
這份資料,比較值得關注的是這份資料的
權威性,因為第三點的回答,究竟是不是心測中心的研究成果,是一個關鍵問題。
兩次成績差距不大雖然不小心丟了國語日報的原始資料,在聯合新聞網的校園博覽會裡,找到『
準備二次基測》四種狀況可考慮』,我相信這篇文章裡所提到的師大心測中心的統計,應該是我原先看到報導的根據。
國中基測諮詢委員、北縣教育局長劉和然說,四種學生可審慎考量,第一種是因緊張或高溫表現失常者,「如果跟平常成績差不多的同學相比,基測分數明顯偏低, 就算失常。」第二種是首次基測時感冒、身體不適者,第三種是下學期以來每次模擬考都持續進步者,第四種是考生本身極有意願者,「而不是因家長有強烈意願再 考一次!」
...... (省略)
劉和然也表示,根據師大心測中心所做的統計,將所有參加二次基測的考生前後成績加以比較,發現平均分數相差不到一分,「不鼓勵學生考兩次。」
除了今年(2007)聯合新聞網的新聞外,我還發現 2005/06/24 的
東森新聞報,也有類似的報導,只是劉和然先生當時的身份是
教育部國中基測指導委員、台北縣義學國中校長。
這個在 2005 和 2007 年都被引用的數字,究竟是哪裡來的,我們能不能一窺究竟。這個說法,和文化國中舉行的研討會的討論,有很大的差異,到什麼才是我們能相信的說法。
要不要參加第二次基測,是家長和考生的共同抉擇,每個人走的路和後果,都是自己和家庭要共同承擔的,作為外人,當然沒有發言權。關於第二次基測,補習班怎麼說,是商人的觀點,也不是我關心的重點。
國家教育政策的統計數字,怎麼會有不同的版本,才是我關注的
重點。
統計資料難得套一句一個老朋友的口頭禪,
依小弟愚見,這個「「平均分數相差不到一分」的研究,延伸下去,有很多後續的題目可作。從考試的效度、統計方法、考生心理、試題設計出發,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兩次基測之間,家長、學校的配合;若是不考第二次基測,應該有孩子怎樣的輔導和幫助,讓他們更順暢的走入下一個學校。
不過,在
心測中心及
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的網站,都找不到相關的研究報告和統計資料,這是相當令人遺憾的事。
從十年前所謂教改開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無論是教育政策的規劃者、執行者、批評者,對於教育政策的討論(甚至辯論),都是憑著常識、猜測和各自的立場,在瞎攪和、打爛仗(恕我用這麼激烈的字眼)。
兩次基測之間究竟有沒有成績的差異,我們聽不到一個統一的說法,而且我們也看不到相關的資料和研究報告。尤有甚者,2009年還會不會有基測,我們也聽到政務委員有不同的說法。擬定政策的人,講不出政策的依據和理念;為政策辯護的人,講不出政策好在哪裡;已經實行的政策,我們看不到檢討的動作和報告。
誰來告訴我,作為關心教育政策的公民,要到哪裡去找這些不應該是秘密的統計數字。如果我們要有一個更好的台灣,更好的教育政策,給孩子更理想的成長環境,除了打嘴砲,我們有更多該作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