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6月1日,針對這個統計數字的說法,寫下我的意見,對於這個沒有憑據,不知道如何驗證的數字,我的基本想法是懷疑,寫論文要把參考文獻說清楚講明白,為什麼在心測中心及基本學力測驗推動工作委員會的網站,都找不到相關的統計報告。
今天(2007/06/20)聯合晚報的頭條新聞─「不考二次基測 吃悶虧」公布了中研院統計科學研究所研員究林妙香博士所作的研究,她的研究結果認為,參加二次基測考生平均進步0.1~8.7分,在競爭激烈的基北區考生,只考一次基測就參加登記分發,名次最多往後掉4000名。不考二次基測簡直是「大吃悶虧」。
在沒有看到研究報告之前,我們沒有辦法確認究竟哪一方的說法比較接近事實。以我先前找到的資料為例,即便是心測中心的研究員,在對外談到對於兩次基測間分數差距,都有不同的結論(參考拙文第二次基測)。更何況不同的研究單位,以不同的切入方式作的研究。雖然就目前所能掌握的資料來看,還不能斷定究竟研究的正確性和考靠度;但是我個人非常認同同林博士所強調的程序正義主張,至少,這是理性討論的基礎。
林妙香本人也在研究中呼籲基測中心的資訊應更透明化,符合三個程序正義,一是正確的學理應用,二是內部計分流程應與公布於大眾的「計分遊戲規則」相符相合;三是擇優政策隱含的名次排擠效應的資訊,應該透明化。就我個人找資料的經驗,相關資料的缺乏,是繼續追蹤瞭解這個問題的最大障礙,為什一個關心教育政策的公民,很難找到教育政策的研究報告,這是我心頭最大的質疑:
從十年前所謂教改開始,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現象,無論是教育政策的規劃者、執行者、批評者,對於教育政策的討論(甚至辯論),都是憑著常識、猜測和各自的立場,在瞎攪和、打爛仗(恕我用這麼激烈的字眼)。這個議題,很快就在媒體的大量資訊中「滅頂」,離開大眾的眼光。但是這則新聞所揭露的問題,無疑還會影響我們的下一代很久很久。
兩 次基測之間究竟有沒有成績的差異,我們聽不到一個統一的說法,而且我們也看不到相關的資料和研究報告。尤有甚者,2009年還會不會有基測,我們也聽到政 務委員有不同的說法。擬定政策的人,講不出政策的依據和理念;為政策辯護的人,講不出政策好在哪裡;已經實行的政策,我們看不到檢討的動作和報告。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