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pril 3, 2010

魏武揮談讀書

大陸地區著名博客魏武揮昨日撰文推薦中國互聯網史閱讀清單時,順便提到他的閱讀態度,他提到四個有意思的觀點,供讀者參考。這個讀書方法與態度,基本上是針對人文社科類的書籍而發,但是對任何領域的閱讀都有啟發作用。
一本书,是作者的观念表达。作者并不是为某一个人写的,故而作为单个的读者——你,要时刻明白这一点。一本书,如果有50%以上对你来说看得津津有味或有共鸣启发,那就是很好的书了。如果只有30%,那就是凑合,只有10%,虽然不值得买,但也可以考虑借来翻翻了。反过来,如果有70%,那就是经典——特指对你而言。如果有90%,呵呵,不好意思,阁下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

Michael MitzenmacherHow to read a research paper 裡面說的第一點: Read critically
大部分文科类的书,结论都不可能是百分之一百正确的。人文社科,讲究的是一个切入角度和观察视角。这个道理就像盲人摸象,不可能有本人文社科的书的结论是100%的真理。故而,看到某些地方,你认为纯属胡扯,那是极其正常的事。

我覺得這是第一點的另外一種說法,作為讀者,如果一點“自己”的想法都沒有,就像叔本華說的那樣,讀書的時候,我們的腦子實際上是別人思想的運動場,讀的越多,思維能力喪失的越多。
总体说来,通常“著”比“编”强,“译”比“著”强。前者是指编的书很多是东拼西凑抄来的(如果是一个人编的话,论文集例外),后者是指翻译的书比土产的书强。翻译的书,涉及到一个版权金的问题,出版社会考虑再三再出书,故而有个市场过滤机制在里头。特别是人文社科类的。我国社会学一大门学科,是改革开放后重启的,人才青黄不接,有水平的,不是我崇洋媚外,的确是海外书居多。特别是教材一类的书,老外的书的引注,相当严谨,你可以顺着这些引注,去找更多的书来看。

這個“總體說來”的結論,有點“中國特色”的XX主義的味道。不過我想,台灣的狀況應該不會差太多吧?
不要轻易去看所谓原著。很多大学生拿着教材问老师问题的时候,老师会说:要看原著啊!我这里得告诉诸位,老师这个回答是有个前提的:ta以为你真得对这个领域很感兴趣。只有你的确很有兴趣并立志做一番深刨的情况下,可以去翻点原著来看。如果你只是想粗粗了解,教材就够了。为什么呢?因为原著是有作者倾向的,而教材则是寻求“述而不作”,公平介绍各种理论观点的。前面说过,人文社科,没有百分百真理,在没有比较通盘地掌握一个领域里的各种观点之前,贸贸然进入某个倾向性极强的作者的书中,的确存在这种可能:被引入某个牛角尖。

乍看和”必讀原典“的教誨相背,其實這和讀書目的有關,如果只是想對某個議題有概括了解,當然是找個適當的指引即可,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要做學者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 林徽因 · 馬雁散文集 · 蓮燈 ~ 馬雁 在她的散文《高貴一種,有詩為證》裡,提到「十多年前,還不知道林女士的八卦及成就前,在期刊上讀到別人引用的《蓮燈》」 覺得非常喜歡,比之卞之琳、徐志摩,別說是毫不遜色,簡直是勝出一籌。前面的韻腳和平仄的處理顯然高於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