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30, 2008

鏡子兩邊的「雙單行道」

二十世紀上半期,中國與西方對彼此的理解是粗淺、朦朧,充滿遐想與不知所謂的激情,甚至是挫折與誤解。在這段交流與互相理解的過程中,西方人到東方或東方人到西方,究竟學習了些什麼,看到了什麼,因此而被改變,並改變了什麼,有著許多故事。

趙毅衡教授的雙單行道,就是寫給蛋頭之外的 the rest of us 的一本故事書。作者在書中為 42 位來往東西之間的行者造像,書中有人往西取經,有人向東尋道,也有人夢遊於海路、絲路之外,但是作者一語概括,二十世紀初往東、往西的遊者竟是行走在「你走你的路」的兩條單行道上。

或許,理解真的是很難一件事。

書中東遊記篇中人物 - 新批評(New Criticism)理論的創始人瑞恰慈(Ivor Armstrong Richards)的,在三十年代本想定居中國,雖然因為時代動盪,最終並沒有如願。但是他的真誠與努力,贏得作者與像我一樣的讀者的尊敬。

雙單行道-影響中西文化交流的著名人物 Book Cover

<<第176頁。>>

一九三零年他準備長居中國,遠在倫敦的艾略特寫信給他,說西方人要理解東方思想,「就像同時要看到鏡子前後,不可能」。艾略特的意思是西方人看到的,只是自己想看到,不可能從中國人方面看問題。他的說法,對於大部分觀視中國的西方人,顯然是對的:穿越鏡子,無非落到愛麗絲漫遊鏡中奇鏡。但是瑞恰慈至少試圖移開鏡子,從「中國如何走向世界」解度看問題,而且提出一種切實的方案。

從各走各路的單行道到隔著鏡子前後看另外一面,理解真的很難,二十一世紀的我們真的移開鏡子,看清這條路的景色了嗎?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蓮花

~ 林徽因 · 馬雁散文集 · 蓮燈 ~ 馬雁 在她的散文《高貴一種,有詩為證》裡,提到「十多年前,還不知道林女士的八卦及成就前,在期刊上讀到別人引用的《蓮燈》」 覺得非常喜歡,比之卞之琳、徐志摩,別說是毫不遜色,簡直是勝出一籌。前面的韻腳和平仄的處理顯然高於戴...